![]() |
![]() |
手机版 |
![]() |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关注停伐历史时刻----加速森工转型发展 |
砥砺奋进的精神长城 | |
1980年-1997年·自强篇 | |
2014-05-23 黑龙江林业报 | |
本报记者 余冬钰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尽管文明兴衰代有更替,但总有一种支撑时代的伟大精神如同不灭的星辰,闪烁在人类历史的天空,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砥砺勇气和寻求超越的精神力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龙江森工开展的治危兴林战役,不仅获得了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复兴,更以伟大实践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顾全大局、自我解困的奋斗精神。它不是某个人创造的精神,也不仅仅是一个英雄群体所创造的精神,它所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理想情怀和精神价值观。对于龙江森工来说,它不只是精神的遗产,更是植入林区人骨子里的一股精、气、神,是森工林区延续力、发展力和影响力的根本所在。
“四向、四靠、四文明、四脚落地、林必兴。”这简约易记的十四字口诀直至今天许多人仍能记忆犹新地背诵并继续实践着,其中蕴涵的森工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如今的新林区建设中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活力。
在全省森工战线开展的声势浩大又异常艰巨的治危兴林工程中,森工160万干部职工群众响亮地提出“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动员起来,治危兴林,路在脚下,贵在有恒”,毅然走上了突围解困和振兴发展之路,在1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林区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开拓奋进的壮丽史诗。
作为这场跨世纪工程的发动组织领导者、时任省森工总局党委书记余弘达提出,关键在于把握主动权。治危兴林的主动权在哪里?余弘达坚定地说,就在我们自己手中!面对困境时,正视困难,充满信心,奋斗拼搏,开创局面,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林业工人的本色。经济出现“危困”,但精神不能“危困”!
1990年,为了给即将开始的治危兴林工程提供舆论支持,余弘达专程找到时任国家林业部部长徐有芳,请求部里领导支持把停刊23年的《黑龙江林业报》重新办起来。
余弘达恳切地说:“我们现在确实处于极端危困之中,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固然压得林区干部群众几乎透不过气来,但是我们觉得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在危困面前整个林区‘万马齐喑’,没有我们的声音,没有响亮的号角。刚刚发动起来的群众性的治危兴林,虽然气势甚旺,若想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还必须有强大的舆论导向和思想动力的支持,有源自基层的活生生的典型引路,有灵活快捷的信息沟通,有新鲜经验的指导,有积极健康满腔热情的宣传鼓动。而这些绝不是花一笔钱能够买来的,也不是发几份公文或者讲几次话能办到的。如果我们有一张自己的林业报,解决这些问题就有了强大的载体,有了运用自如的有效工具,我们的声音就可以持续不断地响彻万山遍野!”
在国家、省部委的支持下,《黑龙江林业报》正式复刊,伴随治危兴林的脚步走上新的征程:及时有效地传达贯彻总局党委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总结了一系列在治危兴林探索中发掘出的典型人物、取得的宝贵经验,激发了蕴藏在职工群众中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鼓舞了职工群众与“两危”苦斗的信心。
全省森工林区开展了“四文明”兴林杯大赛,大赛似春潮涌进了北疆林海,为治危兴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政治保证和环境感染,使治危兴林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经济建设与时代精神一同发展,总结培育了“国际歌”精神——路在脚下,自己救自己;“地道战”精神——场自为战,人自为战,自立自强;“南泥湾”精神——动员群众,发展生产;“中国女排”精神——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等企业精神,在森工林区保持了“一方面困难重重,一方面热气腾腾”精神风貌。
作为省委农工部在全省森工系统的改革综合实验试点区,苇河林业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一手抓经济工作的改革试验,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职工队伍素质,改变局容局貌。为改变“小、老、穷”局的脏乱差局面,苇河局发动和组织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了当时的汽车队、一中等先进典型。全局多次组织文艺调演和文化夜市活动,强化治危兴林的精神文化氛围。局党委组织企业升级攻坚战、社会治安总体战、精神文明夺杯战这三大战役。全局上下群情振奋,面貌大变。1990年全省四文明大赛现场会在苇河召开,全省上下推广苇河经验,苇河局由此名声大振,充分发挥了改革实验区的引领作用。
双丰林业局依靠“自立自强、艰苦创业”的双丰精神和“扎根林区、勤于奉献”的孙海军精神,在“两危”的困境中全力推进经济转型进程,积极寻找替代产业,使双丰局经济由木材为主导产业向自营经济百花齐放转变。
迎春林业局在“两危”袭来时,提出了“志诚团结,艰苦奋斗。求实进取,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在全局职工群众中开展了“唱三歌,兴五风”活动,使广大职工群众形成了“我与迎林共命运”的思想共识和不甘落后,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他们全面学习推广合江林管局“以户自立,以场自立”的治危兴林经验,在全局范围内很快形成了发展多种经营经济的高潮,到1997年末,在索伦、向阳等一批首富林场和桓景山、宋德祥等一批勤劳致富的典型人物的指引带领下,职工自营经济纯收入达到1379万元。
是的,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类的精神威信建立在科学对迷信和无知的胜利之上,人类的群体的精神健康依赖于一种自信,只有自信才能导入完美的信念使理想进入未来中,完美的信念使人生的辛劳和痛苦得以减轻,这样任何惊心动魄的灾难,荡气回肠的悲怆都难以摧毁人的信念。”
龙江森工冲破“马太效应”怪圈的哲学意义正在如此,林区干部职工群众砥砺奋进的精神内涵也可从这里找到答案。
森工精神使林区人顽强地放下了包袱,解放了思想,破除了传统观念的顽固束缚。每一个林区职工群众都成为了“低谷高歌奔解围,千军万马为林兴”宏大解困战役中奋勇出力的一分子。
森工人的勇气、胸怀、气魄和智慧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国家做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战略决策,继续调减木材产量,大力保护森林资源,加大对森工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为从根本上缓解森工“两危”带来了希望和机遇,有力地推动了治危兴林向纵深发展。
在共和国的版图上,黑龙江森工林区地域之广、职工之多、人口之众、贡献之大,在全国国有林区堪称独一无二。当祖国需要木材的时候,森工人顶风雪,冒严寒,以突破“高寒禁区”的英雄气概,向国家提供的木材按1米直径连接起来,长度可达50多万公里,能绕地球(赤道)12圈,架设一条通达月球的天梯也绰绰有余;当祖国需要森林的时候,森工人拿着全国最低的工资、背着全国最重的债务、顶着全国最大的压力,推进治危兴林,再造秀美山川,为国家新增了一道森林生态的“万里长城”。
历史,见证了一种精神和力量。这种精神和力量,让历史有了另一种前进方式。
回顾这段历史,让林区人倍感自豪的是,在那个艰苦的时代,他们没有被困难压倒,却在困境体现出了森工人为国分忧的大局观和森工人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他们以牺牲企业和个人利益换取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复兴,换取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换取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他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在万顷林海中刻下了历史可作证、未来可作证的永恒印痕,刻下了“合江模式”、“马永顺精神”、“红松精神”等一系列龙江森工特有的精神组群。
这一切,将永远雕刻在林区人的心中、雕刻在巍巍青山的脊梁上,光彩永存!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 |
||||||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咨询监督电话:0451-82622425 邮箱:sgzwgk@126.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66号 黑ICP备:05002205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