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手机版 |
![]() |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社会管理新视角 -> 和谐新貌 |
通北林业局经济社会大转型巡礼 | |
2013-12-11 森工总局新闻中心 | |
刘立峰 杨振铎 孙榕阳 崔福山 本报记者 傅刚
在龙江这片沃野上,伫立着一座美丽的小城镇——通北林业局。
大森林中这片30万公顷、曾经黑白底片色贫瘠的土地,演变成色彩缤纷的希望的田野。
这里楼房林立,这里绿树成荫,这里道路整洁干净,这里人们欢声笑语。
创造这一奇迹的,是通北局5.6万人民。
谁能想到,十几年前,通北人住在摇摇欲坠的泥草房;谁能想到,十几年前,通北人过着吃豆饼、麦麸、土豆、窝瓜的生活。
“当年,我到职工家庭走访的时候,一家五口人,三个人生病躺在炕上不能动,里里外外全靠着一个年纪大的老头和一个不大的孩子。那屋子不像屋子,院子不像院子,锅里烀着豆饼、土豆,看着真让人心酸啊!”站在历史和现实交汇处的通北林业局局长孙福学,脸上带着悠远的回忆。
通北穷啊,又没有了林木资源,怎么办?只能改变经营模式,通过改革,通过转型,寻找新的出路。
历史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
1995年,省政府确定通北局以农养林改革试验区后,通北人开垦了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由于没有种植经验,普遍收成不好,再加上1998年一场大洪水,造成农田颗粒无收,就都荒废了。
或许通北人的苦难到头了。中央出台了一个政策,严禁废弃耕地。通北的领导干部们笑了,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啊!这是通北救命的产业啊!企业产品有销售问题,土地上的产物总不会存在市场问题。
通北的领导干部们达成了共识,一定要收捡起这片撂荒的土地,最起码保证人人有饭吃。但是职工群众不买账,山里人认为,堂堂国有企业、响当当的林业工人,去种地当农民太掉价了。来到林区就是为了不当农民,现在又开始种地,都不愿意。
转型的第一步,是最艰难的。
这是通北局领导班子用使命和担当作出的战略抉择。
这是5万通北人民以智慧和力量书就的转型宣言。
通北的干部率先开始回收撂荒的土地,开始磕磕绊绊的探索,寻找失败的症结。经过摸索种植经验,进行了低产田的改造,通北的土地迎来了几年的好收成,一垧地平均能挣三四千元。
有时候,某种强大的精神驱动力,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如今,夏秋时节的通北大地,希望的田野上生机勃勃,到处可闻机声隆隆,遍地可见人欢马叫,黑土地上演着多声部大合唱,好一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酣畅美丽画卷。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
林区人是最实际的,看到种地也能挣钱,积极性逐渐上来了。林业局根据土地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对捡地的群众,三年到五年不交租金,而且土地低租金十几年没有涨过,为林区人提供一份保障。
为了让老百姓不走弯路,林业局把林场所长们送到赵光农技校学习,一年一次。不光给干部办班,还利用冬闲时间给种植户办培训班,有时请人来讲,有时由自己种植水平高的人来讲。培训老百姓如何种植作物,怎么能扩大土地收益。随着种地收益的增加,林区人从你求他学习,甚至采取指令性的方法,转变为自发学习,直到主动要求学习农业科技技术。
通北人深深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原来种地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为1万多人提供了劳动场所,让这些人不失业。土地是最大的劳动岗位,一人种地,全家就业。现在全局拥有价值五个亿的大型农机具。这些种养采加商饮服等林下经济,都进了百姓的腰包,全局人均收入达到3.7万元。山上经营性收入人均4.9万元。扫大街的环卫工人,月工资平均都在3000元以上。
通北人手头宽松一点儿了,在犹犹豫豫想改变生活的时候,又一个馅饼砸在了通北人的头上。国家实行棚户区改造工程了,通北当年就得到了10万平米棚户区改造指标,通北人又笑了。
于是,轰轰烈烈的棚户区改造开始了。
通北的底子薄,要改善居住环境,把自己手中刚攒下的一点积蓄全扔进去都不够,怎么办!这也没难住决心闯出一条新路的通北人。
机遇和挑战,总在复杂的形势中交织。
勇气和担当,总在伟大的变革中彰显。
林业局没钱盖房子,没关系,他们把主意打到了亲戚朋友身上,拉关系、套交情,把一些开发商拉来到通北建房。
为了让林区人花最少的钱,住最舒适的房子,他们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利用国家提供的政策,集思广益、费尽心机的严格控制成本。利用建筑材料季节的差价,淡季采购储备用于旺季;利用通北自身的人力,减少人工的开支;利用先盖后迁的办法,解决了安置的费用,这一笔笔节约省下来的钱,又全部投入到房屋和基础设施中去。
从2009年到2012年,通北完成了53.8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种植绿化树木22.4万株,草坪6万平方米,花卉26000平方米,和一个8万多平方米的森林公园。完成了局址的道路改造、饮水安全、集中供热、电力通讯和电视线路的全部改造。形成了以兴林大街为中心的三纵七横一环的道路网络,65万平方米集中供热能力,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线缆全部转入地下管网。
一个清新美丽、环境优雅的新通北林城,就这样崛起在这片黑土地上。
清雪笼罩下的群力经营所,分外纯净。会议室里,金守辉,梁洪义等所领导你一言我一语地介绍情况。
从2002年起,群力就一米木材不采,全面转型为农业。不知什么时候,进来的一个人引起记者注意,他叫王兰权,坐在门边上,一声不吭只是抿嘴乐。记者再三问“乐什么?”他说,“日子好了,能不乐吗?”
断断续续的,他谈起了自己的情况:以前,就怕来人,吃顿饭三四十元都拿不出来。刚停伐那阵,跑过运输,养过牛、猪,由于没经验,赔个一塌糊涂。老伴生气,一年没跟他说一句话。“那日子过的,真是死的心都有。”“现在怎样了?还不说话吗?”“现在好了,每年10来万元钱挣着,40多垧地种着,来人也敢去饭店了,去年花了300多万,给孩子在厦门买了房子。”
乐观的老王,从一进屋一直乐到最后。即使说到最艰难时候,嘴边上仍然挂着笑意。
经济转型给通北人带来了好日子。
城镇转型让通北人享受到了美丽的安居梦。
通北的环境改善了,如何维护好成了问题。通北人依然习惯性的在草坪中走,习惯性的随地吐口痰,习惯性的抽完烟随手一扔,好好的环境又有了瑕疵。通北的领导干部下狠心了,人们现在还没维护环境的意识,那我们就想方设法让老百姓建立起保护改变成果的意识。
所有党员干部全部上街,看到道边有丢掉的果皮纸屑,他们捡起来扔进旁边的垃圾箱;看到街上有吐痰的痕迹,他们拿出纸弯腰擦掉;下雪了,他们急忙出来把街上的雪扫干净,不让出行的人滑倒;看到有人踩踏草坪了,他们上去制止。
党员干部走出来了,老百姓看到了,也意识到了,自发的随着党员干部维护、保障身边环境的整洁。如今,看到有人进入了草坪,那么这个人一定不是通北局人,老百姓开始主动阻止踩踏草坪,告诉人草坪是用来观赏的,不能进入;老百姓知道抽完烟,把烟头熄灭后送到垃圾箱里;老百姓知道有痰要吐到纸上,扔到垃圾箱里;在新建广场上锻炼的人,都把废弃的果皮纸屑和烟头随身带着,不能乱扔。
今年,通北局利用棚改余出来的空地,自己动手建了一个9万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广场落成那天,没有任何剪彩仪式,全局的职工群众喜上眉梢,奔走相告。广场中那个1200平方米的音乐喷泉,让通北人欢呼雀跃,乐不可支。
通北镇的群众来了,海伦的百姓来了,赵光、北安的人来了。看着那随着高亢音乐高高喷起的水柱,人们评价,通北局有点蒸蒸日上的气势了。“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兴高采烈的人们,嘴里哼唱着。
社会转型,让通北人摒弃了愚昧,思想进步,观念有了质的变化。
经济转型,让通北人远离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
城镇转型,让通北人告别了棚户区,住上了楼房。
如今,通北人常挂在嘴边上的话,最多的就是“正能量”。去年的这个时候,记者在通北认识了团委书记孔庆娇,小丫头满嘴的新名词。什么经济正能量,转型正能量,发展正能量,思想正能量,精神正能量,社会正能量,幸福正能量……这些N个正能量,现在成了干部职工嘴边的常用语。
“通北老百姓的观念转变了,知道怎么去挣钱,想方设法挣更多的钱,想有更大的发展;知道环境好了,要维护好环境;知道社会稳定了,才能更好的发展,要保护好得来不易的成果,这是我最欣慰的事!”孙福学笑眯了一双眼睛。
通北人都说,自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客人都下饭店了,随便点,随便吃;收入不仅仅能供孩子上学,还能给在外地的孩子买个房子;60岁以上的职工群众都有工资和低保待遇,生活不愁;80%的山上职工,在山下买了楼房,过上了候鸟式生活。夏天回去种地,冬天下山享福,享受着“耕作在广袤的田野里,生活在现代化城镇中”的惬意;以前欠的工资,也都逐渐拿回来了;想溜达溜达,局里就给建了一个广场,这真是以前不敢想的事情。
曾经最大的棚户区北简易,如今被工业园区取代。一大片整齐划一的厂房,藏龙卧虎着54家民营企业。这些以牙签、火柴梗、压舌板、雪糕柄为主产品的厂家,原料、市场两头都在国外,每年几十上百万元的利润,安置了两三千的下岗职工,实践着“小产品照样可以有大作为”那句话。
通北建局50多年来,最多曾年采伐木材40多万立方米,本世纪初,降到5万立方米,此后,一直徘徊在三四万米左右。2013年初,通北局提出,一米木材不采,全面停伐。采伐指标如数上缴国家。“离开林,离开木,黑土地上求致富。”通北局局长孙福学信心满满地甩出了这句话。
从最穷到最富、最乱到最稳,通北局创造了无数个森工之最。森工最大的文化休闲广场,森工最早全面消灭棚户区,森工最集中、最规整的工业园区,森工最大的小木制品工业基地,森工人均收入最高,农机具总值森工最多,森工最大的城镇森林公园,三年后的通北,将成为森工及全省最美的森林生态城镇……
无疑,以孙福学等为代表的这一代通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他们改写了通北历史,他们创造了通北的辉煌。面对他们的辛苦和付出,未来的人们将会给予崇高的敬意。对他们的丰功伟绩,后人将永远铭记。
站在历史和未来交汇处的通北局,放眼当下,着眼未来,以勇于担当的果敢,在希望的田野上迅跑。朝着心中设想的未来,实践并创新着沧海桑田般灿烂辉煌的壮举。
独木支撑的路子,没有让通北人过上好日子,反而越走越窄。大转型给通北带来了盼头,以农养林改革试验区的道路越走越宽,让通北看到了希望。通北人认准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希望的田野就是我们世世代代生存和富庶的希望所在。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悠扬的旋律,在通北大地上回荡。
通北局的转型实践是不朽的!
通北的改革创举是不朽的!
通北人的精神能量是不朽的!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 |
||||||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咨询监督电话:0451-82622425 邮箱:sgzwgk@126.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66号 黑ICP备:05002205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