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介绍 企务动态 公告信息 领导讲话 重要讲话 统计信息 发展规划 法律法规 规范性文件 部门文件 人事信息 重点工作
人事信息 重点工作 行政执法 科普宣传 参政议政 工作流程 工作规则 其他信息 办事指南 大事记 建设规划 招标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规划
迎春林业局改革发展转型规划
2017-11-28

迎春林业局改革发展转型规划

 

2017-2019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两次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和《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条例》,推进国有林区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产业转型、加快发展,按照总局2016年第四次局长办公会要求,结合迎春林业局实际,编制此规划。

一、机遇与挑战

(一)林区改革发展的现实基础

1.地域现状。迎春林业局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南麓、三江平原南部、乌苏里江畔,属寒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夏季短促,秋季降温急剧),土壤以暗棕壤为主(世界三大肥沃寒地黑土带之一,PH值为5-7,偏酸性),河流属于黑龙江水系乌苏里江流域区(河流总流长165公里,平均宽度10米,年平均流量约7亿立方米),低山丘陵地貌(地势东高西低,平均坡度为8.3度,平均海拔150250米),施业区总面积216928公顷,地跨“一市两县”(分布在虎林市面积为26969公顷、宝清县71429公顷、饶河县118539公顷),呈三岛屿状分布,与七大国营农场、两个地方林场毗邻,与乡镇村屯连队混居面积达31509公顷,局址位于虎林市迎春镇。

2.森林资源现状。森林覆盖率65.2%。林业用地面积144735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41452公顷;非林业用地面积72193公顷,其中:江河湖泊面积786公顷,湿地面积827公顷,规划造林地面积67420公顷,道路面积804公顷。活立木总蓄积为15 283 759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积15121641立方米;人工林蓄积2526885立方米。

3.产业发展现状。社会总产值67837万元,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35411万元、11442万元、20984万元;营林产值2747万元;林产工业产值760万元;种植养殖业产值31201万元;森林食品产值1600万元;北药产值576万元;森林旅游产值1930万元;其它产业产值23864万元。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建成占地120的粮食储运加工物流园区,建成跨铁路钢架大库33600,完成迎春粮贸公司年加工2万吨杂粮生产加工项目。建成占地规模6.5特大型蜂产品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北京万里利达粮食仓储项目、双平粮贸仓储项目和大米加工生产线,现已投建二期工程。全局6万亩林业用土地通过了中绿华夏有机认证,大豆、玉米、白瓜子等农产品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日本JAS有机农产品标准认证、欧盟良好农业谁和全球良好农业认证。

4、人力资源现状。林区总人口58295人、19280户,其中:山上林业人口4405人、2091户。全局在岗职工2918人(其中山上职工1064人),平均年龄47岁,在岗职工年均工资35502元。离退休职工2446人。现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89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93人、中级职称310人;具有大专学历712人,大学及以上学历364人。现有党政群团机关管理部门41个,基层单位37个,其中:林场11个,农场6个。党委直属3个基层党委、3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318人。

(二)林区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

1.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森工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龙江三大改革之一,也是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的重点改革任务。中央6号文件为森工保生存、卸包袱、求发展、推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给予改革支持,《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条例》提供了政策支撑。

2.产业转型发展的机遇。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延续政策、新一轮支持东北振兴政策,以及省委省政府实施《关于推进国有林区转型发展若干意见》、《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把森工纳入全省“五大规划”发展战略和“龙江丝路带”建设,为全面停伐后林区产业转型、民生改善提供了普惠性政策支撑。总局对森工的产业进行了全面布局,为林区抓产业、上项目指明了方向。

3.林区内部存在的机遇。停伐倒逼林区改革、转型发展,我局粮食储运加工园区的规模效应、“迎春黑蜂”产品的品牌效应逐步凸显,为加快产业转型奠定了基础。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经受了木材全面停伐、主业转型的严峻考验,在政策导向下形成了“不得不改、不得不转,早改早受益、早改先发展”的思想共识,锻炼出一只勇于担当的干部群体,一支善打硬仗的职工队伍,推进改革发展的大势已经形成。

(三)林区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

1.旧的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影响。循规守旧的思想尤为严重,思想僵化保守,对改革“不想改、不敢改、不会改”,等待观望、没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信息化、市场化时代的能力不够。

2.开放式林业的体制机制不健全。跨行政区域配置资源不足,条块分割,封闭运行,林区享受改革发展红利、“三农”政策、税收分成等普惠率不高。

3.林区基础设施薄弱。建局投资先天不足,林区防火道路、林场职工住房、交通、通讯、水电网络整体落后,局址地区电网改造、给排水系统等城镇建设资金缺口大。职工平均收入低于全省社会平均工资,特别是退休人员(包括一次性安置退休人员)、“五七工”、“家属工”养老金工资标准低,现有养老医疗保障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就医需要。在岗职工年龄普遍较大,技能单一,转岗分流压力大。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四八四三”发展战略,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为导向,以全面推进改革发展为主线,积极推进政企、政事、管办分开,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区新体制,加快林区经济转型,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坚持改善民生,保障职工群众生活,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保护资源。以维护和提高森林资源生态功能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创新资源管护方式,实行最严格的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制度,坚决守住林地和森林、湿地、植被、物种四条生态保护红线,充分彰显森工国有重点林区在生态建设上的主体地位。

2.坚持全面改革、分类施策。采取渐进式改革路径,理清政事企职能定位,积极推进政事企分开,剥离社会管理和半社会职能,加快林区所办企业改制改革,推动林区“职能垂直管理、社会融入地方、经济融入市场”,实现森林资源增质、产业转型增效、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3.坚持转型发展、产业攻坚。强化资源市场化配置,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好粮食储运加工、迎春黑蜂、奶牛养殖三大优势产业项目,实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万家、万家齐致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重点抓好种植、养殖、北药、食用菌等基地建设,鼓励引导职工群众发展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风险小的致富项目。推进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工作,打好打胜“产业转型攻坚战”。

4.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改善林区基础设施状况,积极争取政策、通过产业转型效应,保障职工基本生活,持续增进林区民生福祉,维护林区社会和谐稳定。按照“行业争取一块、政府投入一块”改善林区基础设施状况。同时“以时间换空间”和“以人为本,确保稳定”的原则妥善安置富余职工,不采取强制性买断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确保职工“转岗不下岗、转型不减收”。

(三)发展目标

1.实现森林面积持续增长、蓄积量持续提高的“双增”目标。森林碳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有效增强,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2.彻底理顺政府与企业等各方关系,实现政企、政事、管办分开,林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和监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完备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适应产业转型发展的企业公司体系。

3.林区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地方,林区基础设施和生存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职工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保障,林区与周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全面步入小康社会。

三、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全面深化重点国有林区体制改革

1.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国有重点林区森林资源管理机构,在现有负责森林资源管理队伍的基础上,将森林资源管理权和森林资源经营权分离,实行事业化管理,依法负责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

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根据森林分布特点,针对不同区域地段的生产季节,科学合理布局管护站点,在局址设立森林资源管护总站,林场设立区域站,农场设立中心站(点),设立21个基础站,采取网格式森林资源管护形式进行布局。

创新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林地保护制度、森林保护制度、森林经营制度、湿地保护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

2.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建立林区社会管理机构,优化配置具有政府行政职能的机构,剥离企业经营性业务,依据《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条例》,承接政府职能,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合作共建机构,与市、县(市)人民政府建立区域合作共建机制,协商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实现优势互利,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局址和中心林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设立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居民自治。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使社区管理责、权、利相统一,打造林区社会管理平台,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3.建立健全产业转型发展的企业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市场营销,提升品牌效益,一切按市场规模运作,在林区社会管理机构(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尽量做到去行政化,跨区域配置资源。

建立多元投资主体的企业集团,无论是营林、采伐、加工、服务等企业,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同等待遇,有进有退。

企业经营方式由出资人自主决定,采取独资、控股、参股、转让股权或其他方式经营。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推动以蜂产业和粮食仓储物流业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协作配套体系,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形成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1.做大做强粮食仓储和物流产业

在农贸公司的基础上拓展粮食储存规模和粮食加工业,继续与万里利达进行合作、合资、融股工作。

积极推进仓储物流业,粮食加工与储运项目:占地面积24.9万平方米,粮食烘干能力3万吨,仓储能力15万吨,物流运输能力120万吨,杂粮加工厂生产能力5000吨。

在建和拟开发建设转产项目。迎春粮食储运有限责任公司120万吨仓储设施项目,设计仓容120万吨及配套附属设施,总投资67615.63万元,截止目前完成投资30000万元,可安置就业360余人。

2.加快发展多种经营产业

1)在种植业上,鼓励职工利用好林业局“有机认证和绿色认证”这张优势“王牌”,在北部地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南部地区发展豆类等杂粮种植,探索发展新的经济业态,把地缘和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经济实力。深入实施支农惠农政策,每年对农田基本建设投资。  

2)在养殖业上,林业局将制定更优惠扶持政策,全力帮助林区职工群众发展黑蜂等林下养殖业。迎春林业局北部7个林场地处饶河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是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国家级蜂种保护区,区内生态环境良好,蜜源植物丰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自然屏障隔离条件,大部分地貌仍然保持原始状态,以此打造以探蜜之旅为主题的蜜蜂文化体验旅游,

3)抓住林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推进养猪项目,按照总局统一部署落实养猪计划;推进与汇源集团合作,建设万头养牛基地,解决部分下岗职工就业。

4)加快培育北药产业。以龙头医药企业需求为导向,稳步扩大人参、刺五加、五味子、菟丝子等品种种植和改培面积,提高“单品种规模化”水平,做大“森林百草园”,壮大北药基地。

5)秸秆利用项目。通过秸秆利用减少秸秆焚烧,秸秆纤维素制浆替代木材,秸秆木质素造肥应用减少化肥用量,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利用我局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的特点,建设秸秆利用项目。稻草纤维制品生产、秸秆新能源生产环保清洁燃油、秸秆固化环保燃料等项目,有利于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发展、推广“秸秆利用项目”既可提高农民收入,又可增加就业,还可增加财政税收水平。

6)饲料加工项目,以青贮玉米为原料,利用生产和加工发酵饲料生产技术,生产高活菌无抗生素用饲料,为林业局发展万头养猪和养牛项目提供充足饲料,满足规模化养殖的需要。

7)生活垃圾处理和有机肥项目。建设有机肥工厂,将养殖业牲畜排泄物和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防止农业资源污染,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加快发展森林生态农业旅游业

1)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迎春林业局先后建成了黑蜂国际文化馆、迎春林业局局史馆、八里沟森林生态旅游区等旅游景点,构建起以八里沟森林生态园为主体,精心打造生态农业精品旅游。加大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力度,提升建设档次和服务质量,坚持高层次旅游开发、深度开发,力争打造形成吸引力强的森林旅游王牌产品

2)建设生态农业观光游项目,建设集生态、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旅游区。以生态修复和休闲设施建设、改善和优化林地生态环境为主,以向阳农场为中心,辐射永丰、光明等地。利用青山碧水的自然环境,计划建设森林公园、生态园、良种科技示范园、绿色农业观光带、葡萄园、钓鱼园、蔬菜采摘园、蓝梅园等,吸引周边游客来这里生态观光、农事体验、品尝特色美食。

4.加快发展营林苗木产业

以苗圃为基础,主攻经营事项,一是种苗花卉的培育与商品的供给和城市园林工程;二是森林资源的培育和管护;三是林下产品的开发经营;四是林产工业项目和境外林木产品的经营。

5.加大矿产资源开发

迎春林业局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金、石灰石等,煤炭资源位于东风林场施业区内,多年前由宝清县矿产局开发利用,现已处于停产状态。铁矿资源位于尖山林场施业区内,1971年由八五二农场进行开发,经过多年开发利用,现已进入开发末期。

为了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切实维护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益,加强林业局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管理,协调解决由矿业活动引发的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全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矿产开发中我们要坚持依法治矿、依法办矿原则,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力度,在资源开采过程中以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培养关于矿业方面的人才,积极发展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利用。

四、 改革发展转型路径

(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1.推进机关机构改革。按照“政企政事分开、各负其责”、“行政职能整体转移、经营职能走向市场、公益服务职能面向社会”、“人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对存续法理基础缺失,职能萎缩,机构编制规模不合理,偏离公益目标,“事业”“市场”两头占,以及越位、错位、缺位等机构,进行结构性调整、撤销、剥离、规范。

2.推进基层机构改革。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科学划分单位类别。

林场挂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和社区管理委员会两块牌子,按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管理。

农场设为森林资源管护站,设立管护站点和居民委员会,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为国有林管理机构购买服务,实现林地管护和管理。

3.推进机构和编制改革。按照先搭好“三个框架”,即:社会管理、资源管理和公司管理的要求,根据各单位的性质进行分离与合并,组成三大框架。然后再根据上级文件规定,进行机构编制的制订,最后出台办法。

(二)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引领发展方向

1.优化产业布局。按照“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的产业布局,山上北部7个林(农)场以黑蜂养殖、南部10个林(农)场以食用菌、山野菜采集、野猪养殖、肉牛养殖、有机订单农业、北药为发展主攻方向,山下以粮食储运加工物流、蜂产品加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打造“林缘、林下、林中、林上”的立体森林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保护培育与利用协调发展、和谐共赢,逐步构成富有特色、比较完整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

2.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食用菌、浆果、坚果和山野菜等基地发展,壮大森林食品产业基地。突出差异化,加快野猪、肉牛、林蛙、蟾蜍等基地建设,壮大特色养殖基地。以龙头医药企业需求为导向,稳步扩大人参、刺五加、五味子、菟丝子等品种种植和改培面积,提高“单品种规模化”水平,做大“森林百草园”,壮大北药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绿化苗木、园林苗木和用材林、经济林苗木,壮大苗木花卉基地。发挥资源生态优势,促进林地产业融合发展。

3.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搭建专业合作组织平台,培养经纪人队伍,提高订单种植主动权,形成产加销一体化新格局。

4.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公路、铁路等交通枢纽,发展壮大粮食仓储物流加工业和黑蜂产品系列、山野菜、食用菌、坚果等森林食品产业的工业园区。

5推进科技推广应用。大力推进科技机制体制创新,积极研发探索科技新成果,重点在蜂产品加工、粮食储运加工、森林食品、北药、苗木培育、林产品加工、良种繁育等领域寻求科技产业化突破口。

 6.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林区绿色、有机、原生态特色优势,加强品牌培育、整合、管理和保护,吸引实力雄厚工商资本进入,引进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重点打造“迎春黑蜂”中国高端蜂产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强化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

1.深入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建立适应改革发展的管理制度。通过资产核查、整章建制,在管理制度设计上突出法治林区建设要求,分为依法治林、依法行政、依法治企三大方面,创新管理手段。在依法治林上,建立健全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各项运行机制和制度;在依法行政上,突出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这个核心,推进“放管服”改革,减少管制,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提高公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企业和职工群众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依法治企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完善经营者激励机制,激发国有林区转型发展活力。

2.创新经营机制,做大做强林区转型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整合、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为手段,以资本为纽带,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企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做大做强转型产业企业,提升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推动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林区企业改制,提高林区发展活力。

3.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增强转型发展活力。坚持资源有价、使用有偿,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凡能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实现的要向社会购买。

  4.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为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搭建高层次人才与林区基层对接、合作共赢的平台。

(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实力

要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建设,把重大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谋划、引进、实施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和深远影响的重大项目,加大力度,加快推进,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积蓄力量。要充分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和产业集聚效应,带动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

1.充分利用我局国字号粮食企业资质,积极争取国家粮食仓储物流项目和资金,继续与北京万里利达合作推进粮食仓储二期项目,与双平粮贸公司合作推进二期仓储项目和大米加工生产线建设,不断扩大粮食仓储能力、提高就业率,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和效益。

2在加快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好引资、引智工作。推动粮贸公司、蜂产品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治理结构,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进行运作和发展壮大。

3.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对签约项目的跟踪推进,切实提高履约率、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引进大项目实行跨区域设定,打破管理区域界限,实行资源市场化配置。推进万头养猪基地和万头养牛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养殖业,配置饲料加工业。

4.积极运作后续项目,增强发展的后劲,发展生物质能源和低碳环保业,促进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发挥规模效益。

5.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切实保护好我们的黑土地。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条件

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二期工程,加强森林防火通讯与信息指挥体系建设,实现火场到前指的语音通信平均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强林火阻隔体系建设,建成生物防火林带30公里,维修改建防火公路500公里。增强重点火险区装备、物资储备建设,增强重点区域的保护力量。

加强基层管护站点建设,提升高新技术手段和现代交通工具的装备应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管护效率,确保管护效果。

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应急防控体系,全面提高防控能力。

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完成局址200户棚改项目和二委高层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林区改革和林场撤并整合,积极推进深山远山职工搬迁,同时充分考虑职工生产生活需求,尊重职工意愿,合理布局职工搬迁安置地。积极争取落实棚户区改造住房税费减免优惠政策,林场撤并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参照执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政策。制定完善棚改货币化安置实施办法,打通棚改回迁安置房和存量商品房通道,努力使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达到50%以上。

强化局址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森工(省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参考标准》要求,加强社活区动室建设和防灾减灾设施建设。

加快林区道路、饮水、供电、生活垃圾转运站、文化体育设施、物业市政设施、内部局域网络建设,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局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主管领导为副组长、局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国有林区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发挥改革发展稳定的责任主体作用,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若干推进小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科学谋划,明确任务,落实政策,完善措施,做到思想认识、组织落实、领导责任、工作推进“四到位”,确保改革发展工作按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

(二)落实工作责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若干推进小组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优先办理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实行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全员参与”的工作责任推进机制,领导小组对改革发展工作实行督查督办制度,对各推进小组签订改革发展目标责任书,全程跟踪。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标尺,定期召开成员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碰头会,协调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周汇报、月调度、季总结、不定期抽查的方式,紧盯任务指标和时间节点不放松。同时,将各部门、各单位改革发展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已有项目增资扩股的关注力度,积极帮助、服务企业发展壮大,在尽快形成产业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投资潜能,在扩大引资规模的同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林区投资,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加快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投资林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

(四)争取政策扶持。领导小组各成员部门和单位要在研通研透政策的基础上,树立积极争取政策的紧迫意识,全力争取天保工程延续政策、改革支撑政策、产业设计政策、职能强化政策、整合发展政策、金融债务化解政策等,前瞻性的做好项目储备,制定出规划和可研,推进各项扶持政策在林区落地生根,产生效益。加强林地合作,树立包容合作意识,积极利用各种合作交流平台,争取地方政府在税费返成、扶持“三农”等优惠政策,在产业共融、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实现互利共赢。

(五)改革步骤。2018年底前实现挂牌(迎春重点国有林管理局);2019年底前基本实现内部政企、政事、管办分开;2020年全面完成政企、政事、管办分开,2020年末将森林资源管理与社会管理职能完全分开,彻底完成总体改革进程。

 
联系我们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备案序号:05002205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66号   邮政编码:150001
  集团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邮箱:sengongzwgk@126.com